发布时间:2019-01-29来源: 作者:
(通讯员:刘岳)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继2014年机械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来再次获奖,实现了建院20年以来4个本科专业融合共享、交叉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专业交融与优势集成的大机械“3融4为”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 王天友,王树新,舒歌群,曹树谦,宋轶民,高文志,刘岳,夏振炎,张冠伟,项忠霞,汪健生,黄田,亢一澜,赵军,陈金龙,贺一新 | 天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
获奖成果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涵盖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4个本科专业,如何立足于学科优势,打破多年来的专业壁垒,构建大机械类人才培养新体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成果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为此,学院以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了“融合、共享、创新”的改革理念。经过10年探索,构建了“专业融合、资源融合、教师融合”的“3融”保障体系,探索出了“团队为体、科研为源、创新为本、创业为用”的“4为”培养模式,形成了大机械类卓越工程人才“3融4为”培养体系。
项目共获得24个国家级教学称号,跨学科/专业的实践平台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声誉明显提升。天津大学超过万名学生获益,成果辐射到京津冀地区12所高校,覆盖大机械类19个专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挥多专业优势,开展跨专业的实质性融合
解决学生知识及能力单一、交叉与跨界能力不强的问题
以创办国内首个大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为龙头,通过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实现专业之间交叉融合。
2007年,学院创办大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大赛,由天津大学机械学院4个本科专业参加,各专业学生首次在一个平台上展示4年的学习成果,打破了一直以来将毕业设计成果封闭在自己专业的局面。2011年,毕业设计大赛扩大至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精仪学院和化工学院的机械类专业,进一步实现了跨专业学习交流。2012年,该活动又扩大至天津地区的4所高校,实现了跨院校多个机械类专业的融合交流。2014年开始,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参加本科毕业设计大赛,进一步实现跨地区交流融合,形成每年10余所高校近20个大机械类专业学生同台竞技、交流学习的局面。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11届,形成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学院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先后组建北洋动力、节能减排、力学大赛、机械创新、变胞机器人、创新设计等数十个学生创新团队,年均100多个双创项目,覆盖面80%。通过创项目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跨界能力。如:2009年组建北洋动力车队,至2017年参加了8届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每年有包括来自机械、精仪、自动化、建工、材料、药学、化工、微电子、经管等十几个学院的上百名大学生参加,形成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团队。车队设动力总成、底盘系统、造型设计、财务、宣传、市场运营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全部由学生分组负责。
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集成教学资源
解决优势教学资源分散、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共享不力的问题
通过建设12 门国家级优质课程和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挖掘科研资源,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群和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群,有效实现优势资源集成共享。
学院承担全校13个学院(部)的6门公共基础课教学,教学工作量占学院总教学工作量的44%,这些课程建设对学院和学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每门课程教学资源分散在课程教师手中,无法实现共享。2006以来,以国家级优质课程建设为牵引,系统建设了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等12门国家级优质课程,整合提升了关键课程的教学资源,以在线课程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课程名称 | 建设类型 | 获批时间 | 批准部门 |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 国家精品课程 | 2006年 | 教育部 |
工程振动与测试 | 国家精品课程 | 2007年 | 教育部 |
金属工艺学 | 国家精品课程 | 2008年 | 教育部 |
理论力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材料力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工程振动与测试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金属工艺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身边的力学(6集)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2年 | 教育部 |
奇妙的机构(6集)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力学诗趣(5集)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2013年 | 教育部 |
长期以来,各系实验教学资源分散,在建设、管理与使用上没有交叉共享。2006年,机械实习中心与9个独立的机械专业教学实验室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007年,力学系整合4个教学实验室,成立力学工程实验中心。2015年,能动系整理5个实验教学实验室,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实验教学重要保障。
教学中心名称 | 建设类型 | 获批时间 | 批准部门 |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06年 | 教育部 |
力学工程实验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07年 | 教育部 |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15年 | 教育部 |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利用这些优势科研资源,打造学生书院、机械创新俱乐部、飞龙创客空间、能源动力众创平台等双创平台,形成了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从2012年到2017年,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创新项目由每年37项提升到70项,获国家级奖励由每年7项提升到17项,获奖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自主创建科技型创业团队发展到14个、创客空间2个,注册科技型公司12家。近五年学生完成科技创新作品260余份,专利50余项,论文近20篇。
发挥学院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协同保障机制
解决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改革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通过设立17个教学团队,打破教师专业壁垒、实行绩效浮动与分类聘岗,大大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有效实现师资队伍协同保障。
做好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是关键。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教学投入不足。为此,学院自2010年开始设置教学骨干岗级浮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积极性。2013年开始,实施分类聘岗,设置教学专岗,共设置17个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设置责任岗和骨干岗。教学岗教师承担明确的教学建设任务,只考核其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专岗设置,使教学专岗教师有教学专心,教学重点项目有抓手,课程教学有主力,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
设岗教学团队 | 团队类型 | 设岗数量 |
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 中心基地 | 2 |
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工科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 中心基地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中心基地 | 2 |
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和工程力学专业 | 团队专业 | 2 |
理论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 | 课程 | 2 |
材料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工程力学公共基础课 | 课程 | 2 |
工程振动与测试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 | 课程 | 2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 | 课程 | 2 |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 | 课程 | 2 |
金属工艺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 | 课程 | 2 |
力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 课程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专业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专业 | 2 |
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际化建设 | 专业 | 2 |
工程图学公共基础课 | 课程 | 2 |
流体力学基础课程 | 课程 | 2 |
热工基础课程(含3门课程) | 课程 | 3 |
构建“3融”保障体系,探索“4为”培养模式
形成大机械卓越工程人才“3融4为”培养体系
通过专业融合、资源融合、教师融合,形成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3融”保障体系,共包含9方面、27要素。
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的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了“基础创新→提升创新→拓展创新”的创新培养,形成了团队为体、科研为源、创新为本、创业为用的 “4为”培养模式。
2017年,中国迎来“新工科元年”,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提出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新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提高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项目成果探索了复合型、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下一步新工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