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9来源: 作者:
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迈向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迈向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 钟登华,王树新,王静康,余建星,张凤宝,白海力,巩金龙,王世斌,杨秋波,曾周末,Jay Siegel,袁婷,刘坤,郭帅,车熙 |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作为国内工科优势高校的代表之一,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从“卓越计划”到“新工科”建设,始终站在工科教育改革探索前沿。天津大学立足“卓越计划”八年实践,构建并检验了“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新学生知识体系、创新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自主发展与激励机制、打造开放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内嵌工程教育范式转型的内生动力,直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有力推动了“卓越计划1.0—新工科—卓越计划2.0”的跨越,为实现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转变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实现路径。
一、成果简介
教育既是民生,更是国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量足、布点广,占据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1/3,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率先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在天津大学举办,拉开“卓越计划”大幕。八年来,建立“一个根本(立德树人)、两个聚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大目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X(实现路径)”的“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图1)。该模式自嵌范式转型内生动力,做大做强新工科,藉由“卓越计划1.0—新工科—卓越计划2.0”的跨越,推动了工程教育范式转型。
图1:“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天津大学探索出了工程教育范式转型的X路径(图2),获得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
图2:X路径之“天大行动六问”
举办全国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国际新工科教育研讨会,凝聚共识、传播理念、推广经验;举办全国首个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奏响新工科由理论到实践的首个音符;举办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工作会议,评议全国新工科项目。“研讨—培训—评议”构成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引领“三部曲”。发布实施“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先行先试“卓越计划”2.0。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大而不强: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实现机制难题
现行工程教育模式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尚存差距,制约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限制了国际核心竞争力提升。实现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跨越,在理念、模式、路径等层面缺乏有力抓手和有效实现机制。
(2)结构矛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间离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封闭,对社会需求把握不够精准。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够精准对接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制订可实现、可评估的人才培养标准,指导专业教学。
(3)动能缺失: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面向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体系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要。工程教育体系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应对的主动性不强,不足以形成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优势。
三、成果的创新点
(1)育人理念认识创新
“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确立了未来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催生了新工科理论创新。一是首倡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倡导“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新工科范式”转型,划定新工科建设基本路径。“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明确了目标、阶段、关键任务和重点突破等内容,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二是 “天津共识”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内涵。教育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走出“精英班”“实验班”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价值创造者,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是否创立开办了企业,而应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图4:新工科建设路线图界定新工科概念
(2)组织模式形态创新
一是实施“尊重个性、强化能力、拓展素质”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辟“卓越计划”试验田——求是学部,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4年,成立国际工程师学院(TIEI),形成本土化法国工程师特色的“1+2+3+4”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国家试点学院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以来,精仪学院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致力于培养“未来的钱学森”,带动学生“选育评”机制、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教师聘任机制系列改革,被誉为高教改革“示范区”。三是倡议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建立世界名校名企合作机制,搭建工程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平台。
(3)动能转换路径创新
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X路径凝练为“天大行动六问”。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X路径基础上,将其集成凝练为“天大行动六问”,形成工程教育范式转型新动力,直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二是新工科范式为“卓越计划”2.0提供了前期实践支撑和样板参考。面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先行先试“卓越计划”2.0,服务工程教育强国建设。